发布日期:2024-06-16 19:42 浏览次数: 次
为品牌取个洋名字真的好吗?这种情况在改革开放的初期比较常见,随着中国的商业环境和法制越来越正规,现在已经很少了。这种属于纯骗子!
大家都有听过山木培训,大湿第一听到这个名字和看到这个广告时,的确认为这个山木是个日本人,这个名字听起来很东洋气息啊,山木培训老板宋炳华还拍了一张看起来很像日本人的大胡子头像,广告贴的到处都是,生意很好。有人骂山木培训是冒牌的东洋货,说他起了个日本名字是误导中国消费者。宋炳华说,不对啊,我的名字就叫宋山木,这山木培训哪里东洋了?我真的想打死他!
这种也不好就说是骗子,有心机是肯定的。被抓到了可以说,我也没说我是外国的呀。服装品牌里,这种情况尤为常见。比如中国人熟悉的波司登、美特斯邦威等等,都是这种情况。搞个家具品牌叫蒙娜丽莎,也是赚得盆满钵满,还好达芬奇已经死了,否则也是被这邦人给气死。还真有个美国人差点被气死,他就是我们特别熟悉的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蓝球运动员:乔丹。而乔丹体育现在还在卖中国制造的产品,卖得还很好。中国人80%以上的人都不知道,原来这个乔丹体育和乔丹没有半毛钱关系。
这种是自称是外国品牌,必要时再到香港注册一个进出口代理公司,自称该品牌的大中华区总代理。比如当年杰士邦就是这么发展起来的。这种当然也不能直接说是骗子,但肯定是心机很深的了。被抓到了可以说,奇怪,我骗你们什么啦?我确实是外国公司、外国品牌啊。这种套路精耕细作到了今天太阳城APP下载,还多了一些细节,比如必要时找一个真正的外国人做联合创始人和CEO,自己做董事长;比如必要时用赚来的钱取得外国品牌的使用授权;比如必要时用赚来的钱索性收购一个国外公司或国外品牌。细节做到这个份儿上,你已经完全说不清楚它是不是假洋鬼子了。
比如,如果一个中国人开个牛排店叫约翰牛排,这是不是骗子?肯定不是吧?这是不是误导呢?也说不清楚。开了个日本料理店叫浅草料理算不算误导?这日本料理店总不能叫王师傅日本料理吧?那还能有人去吃吗?开个家具城叫卢浮宫,里面全是国内生产的,这算不算误导?
所以,只要你做的是现代化的产品,而不是中式茶叶、传统糕点、竹子家具这一类的东西,那起一个洋名字几乎总是管用的。起洋名字管用到什么程度呢?即使消费者明知道这个产品跟洋人无关,是百分之百的中国货,起洋名字依然管用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房地产行业,在中国,几乎每个城市都有一个楼盘叫泰晤士小镇,叫夏威夷风情,威尼斯水乡,叫地中海阳光,叫罗马广场或罗马花园。据说有调查统计和学术研究证明,全行业整体来看,给楼盘起洋名字的,的确能比中式名字的楼盘卖出更高的价钱。就算不是洋名儿,也可能在中文名字后面加两个字“国际”,立马高大上了,而国际两个字,在中国很多行业用得也是特别频繁!
做为设计师,大湿我在家居行业呆了近10年,接触过N多个企业品牌名,90%以上的客户品牌名都是看上去是洋名字,我其实并不知道这些洋名字有什么好,除了看上去洋气,也不会知道这些名字代表了什么意思。很多洋名字的读音,是国际一线奢侈品,例如路易·威登、迪奥、古驰、乔治·阿玛尼、夏奈尔、范思哲、迪奥、瓦伦蒂诺·加拉瓦尼、蒂芬尼、宝诗龙、波米雷特、欧米茄、积家、伯爵、江诗丹顿、劳力士、卡地亚、爱彼、万国……不信,你们可以去查查,这些名字都被中国品牌改动过,有的甚至直接使用。
洋名字品牌可能前期尝到一点点甜头,但是肯定会限制品牌自身的发展。不过,大湿可能多虑了,因为中国有多少企业老板是会想着将自己的产品要做20年、50年、100年?多半就是觉得有钱赚,眼前有利可图就行了。所以当大家都这么想的时候,品牌文化雷同、产品同质化也就成了集体性的难题了。洋名就是一把双刃剑,能砍人也能伤到自己!